科學教案常用(4篇)
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,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,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,不斷提高教學質量。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?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4篇,歡迎閱讀與收藏。
科學教案 篇1
【教學目標】
科學概念:
電流可以產生磁性。
過程與方法:
做通電直導線和通電線圈使指南針偏轉的實驗,能夠通過分析建立解釋。
情感、態(tài)度、價值觀:
體驗科學史上發(fā)現電產生磁的過程。意識到留意觀察、善于思考品質重要。
【教學準備】
1. 學生自備:一號電池
2. 教師準備:電池盒、小電珠、燈座、導線、指南針
【教學過程】
。ㄒ唬⿲
100多年前,人們對電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。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,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發(fā)現了一個有關電和磁的秘密。你們想知道這個秘密是什么嗎?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重現歷史上那個偉大的時刻。(板書課題:電和磁)
。ǘ┩妼Ь和指南針
1. 奧斯特當年正在用一個簡單的電路做實驗。桌上有老師準備的材料。請你們先用這些材料組裝一個簡單電路。
2. 學生活動
3. 當時在奧斯特的實驗桌上放著指南針。這個指南針的指針一頭指著北,一頭指著南。當接通了電源的導線靠近它時,奧斯特突然看到一個現象……你們想試一試嗎?
4. 學生活動
5. 有什么發(fā)現?對這個發(fā)現你們有什么解釋?
6. 通過短路的方式,你們會看到更加明顯的現象。再試試。
(三)通電線圈和指南針
1. 奧斯特在發(fā)現了這個現象之后,連續(xù)幾個月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想知道這是為什么?他又做了幾百次類似的實驗。其中就有這樣一個實驗。像P49那樣把導線繞成圈,然后通上電。用它來靠近指南針,又會發(fā)現什么?
2. 學生活動
3. 匯報:你們又有什么發(fā)現?在哪種情況下指南針偏轉的角度大?
4. 經過這些實驗之后,奧斯特雖然沒有做出太多的解釋。但是他卻用鐵的事實證明了:電可以產生磁。隨后他的發(fā)現又得到了牛頓等科學家的進一步證實和發(fā)展。為我們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問題。
5. 考大家一個問題:你今天帶來的'電池里還有電嗎?能用什么方法證明?
《電和磁》是教科版小學《科學》六上《能量》單元第三單元第一課時,統(tǒng)領并開啟本單元,繼而研究電磁鐵、小電動機、電能和能量、能量與太陽等小主題。教材由 “讓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”、“制作一個電磁鐵”和“電磁鐵也有南北極嗎?” 三部分組成。教材的編寫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:通過“通電導線靠近小磁針”的實驗了解電流能夠產生磁性,然后做一個電磁鐵進而研究電磁鐵的南北極的問題。
科學教案 篇2
目標:
1.探索用廢舊水彩筆和光盤組裝陀螺的方法。
2.初步感知光盤離地面的高低與陀螺旋轉穩(wěn)定性之間的關系。
3.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和成就感。
準備:
1.廢舊水彩筆、廢舊光盤。
2.幼兒有玩陀螺的經驗。
玩法說明:
將水彩筆從光盤中間的.孔穿過并卡緊,制成陀螺。用手轉動水彩筆,帶動陀螺旋轉。
指導要點:
1.出示材料,用提問“你能用一支筆和一張光盤組裝出一個陀螺嗎”引發(fā)幼兒探索。
2.觀察幼兒用怎樣的方法組裝陀螺。如,有的幼兒將水彩筆插入光盤中間的孔,利用水彩筆上粗下細的特點將光盤卡在筆尾較粗的部位;有的幼兒打開筆帽后將筆插入光盤孔,將光盤卡在筆頭和筆帽之間。若有的幼兒不會組裝,可引導其觀察學習同伴的方法。
3.觀察幼兒轉陀螺的方法是筆尾朝下轉還是筆頭朝下轉,鼓勵幼兒多次嘗試,逐漸發(fā)現在兩種轉法中光盤離地面的高度不同,感知其與陀螺旋轉穩(wěn)定性之間的關系(若光盤的位置較低,則陀螺旋轉較穩(wěn)定)。
4.鼓勵幼兒繪制花紋裝飾陀螺,并觀察陀螺旋轉時呈現出的效果,引導幼兒互相欣賞、交流。
5.鼓勵幼兒表述自己在做陀螺、玩陀螺過程中的發(fā)現。
延伸活動:
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材料(管子玩具、雪花片等)自制陀螺,活動可以一直延續(xù)至大班階段,幼兒可以先畫設計圖,然后尋找合適的材料實現想法。隨著材料的豐富和難度的增加,幼兒會觀察到不同的現象,獲得更多的經驗。
科學教案 篇3
活動目標:
1、萌發(fā)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欲望。
2、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實踐操作活動,并獲得有關“光和影子”的感性經驗,即:光線照射在物體上,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。
3、發(fā)展幼兒的觀察、比較、合作、判斷能力。
4、在活動中,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(fā)現現象,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。
5、激發(fā)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。
知識準備:
1、知道鏡子會反光,了解平面鏡的特征。
2、知道產生影子所需要的條件。
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《頑皮的影子》
物質部分:
1、白志、手電筒、固體膠若干。
2、烏龜、小鳥、牙孜、風車,電扇、蝴蝶等各種形象若干。
3、教師范例一份。
組織形式:
集體教學。
活動過程:
一、激發(fā)幼兒學習興趣
打開應集燈,照在墻上同幼兒一起玩手影,并教幼兒幾種手影,如:孔雀、小鳥、小狗等手影,以故事《小孔雀的一天》使幼兒知道在不同方位的光性照射出不同長短的影子。
教師關掉燈,提問:“為什么會產生影子呢?”
二、了解影子是怎樣產生的
出示小兔并對幼兒說:“今天優(yōu)質調皮的小兔子想和自己的影子做游戲,可他找不到自己的影子,小朋友幫小兔找到他的影子,并看看有什么變化。”
讓幼兒用手電照在小兔身上,觀察光線角度不同,影子有什么變化,幼兒自由發(fā)表意見,師選一幼兒代表進一步強化“光和影子”的感性經驗:只有光線照射在物體上,物體擋住了光線才能產生影子。
三、跳舞的影子
1、游戲:蝴蝶跳舞,教師操作游戲材料表演,幼兒觀察蝴蝶飛起來跳舞,但不結實操作過程。
2、為幼兒提供材料:手電、紙、蝴蝶、固體膠等材料,通過實驗操作啟發(fā)幼兒想辦法讓蝴蝶跳舞。
3、請個別幼兒把自己探索結果告訴大家,并掩飾過程。
4、討論:為什么有的蝴蝶會跳舞?。,而有的蝴蝶不會跳舞?
5、小結:要升蝴蝶跳舞,他的翅膀與紙之間必須有距離,也就是只把蝴蝶的身上粘住即可,翅膀不必粘上。
四、進一步探索“影子”跳舞的奧秘
1、提供各種形象,請幼兒任選一種或幾種材料,想想這些物體的那些部分適于活動,然后設法讓他們動起來。
2、幼兒探索根據情況指導,如當幼兒未能讓風車轉起來,可以啟發(fā)幼兒思考,“風車”的角度折疊得是否合適?手電移動的.角度方向是否與“風車”的活動有關。
3、幼兒講述方法并交流,引導幼兒觀察和體驗,物體是怎樣活動的?
4、你們發(fā)現什么秘密?(手電上下移動時,影子也上下移動,手電左右移動時,影子也左右移動)
5、教師小結:當手電移動時,光線的位置發(fā)生了變化,這是影子的位置也會發(fā)生變化,這樣它們就跳起舞來了。
五、活動延伸
1、到戶外去尋找各種物體和自己的影子,并玩踩影子游戲,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本次活動。
2、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(xù)觀察“光和影子”的有趣現象。
3、組織幼兒在區(qū)域活動中繼續(xù)探索有關內容,以保持幼兒濃厚的探索興趣。
教學反思:
活動開始,我以猜猜迷導入,是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,可以迅速的集精神,很快的進入課堂角色來。接著讓孩子從實踐感悟出真知,讓孩子自己去探索,去發(fā)現,培養(yǎng)主合作探究的能力,在積極的討論交流和細心的觀察弄明白影子的奧秘。第一次操作后,孩子們獲得了“在太陽光下、月光下、路燈下、燈籠照著時、燭光下、房間開著燈的時候……都會有影子!钡牡览怼=又诙翁剿鞯闹攸c是引導從不同的方向照物體,發(fā)現影子的方位及大小變化。在這次操作,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發(fā)現了影子變化的秘密,我進行引導小結,最后引導幼兒討論。
科學教案 篇4
學習目標
了解海豚的本領,并能進行相關的討論,發(fā)展語言表達能力。
根據指示做相應的動作,發(fā)展身體的.協(xié)調運動能力。
活動準備
海豚布偶。
視頻短片“海豚”(《動物真有趣》電子書第 2 - 3 頁),以及有關海豚幫助人類的錄像等。
鈴鼓。
活動過程
學習領域:
形式 :集體/小組
1. 出示海豚布偶,老師與布偶進行對話:
老師:海豚,請問你住在哪里?
海豚:我原本住在海洋里,后來人們把我和我的同伴帶到海洋公園來,為小朋友們表演節(jié)目。
老師:你們會表演什么呢?
海豚:我們會表演很多節(jié)目,跳高、頂球都難不住我們。
2. 老師引發(fā)幼兒對海豚的好奇心,鼓勵他們提出問題。
3. 播放電子書第 2 - 3 頁的視頻短片,讓幼兒觀看海豚表演的片段。播放海豚為人類服務,救助人類的錄像。
4. 與幼兒討論海豚的本領,例如會跳出水面用嘴巴頂球,會用鰭做出揮手的動作,會發(fā)出類似唱歌的聲音、能幫人做事情等。
5. 引導幼兒想象自己是一只海豚,模仿海豚在水中游泳。當老師用力拍打鈴鼓一下時,幼兒便模仿海豚向上跳一次;老師用力拍打鈴鼓兩下時,幼兒便跳兩次。
活動評價
能較清楚地說出海豚的本領。
能根據鈴鼓聲的指示模仿海豚跳躍。
【科學教案】相關文章:
科學教案04-06
科學教案[經典]08-03
[經典]科學教案08-02
科學教案07-20
【經典】科學教案07-25
(經典)科學教案07-25
科學教案【精選】07-26
(精選)科學教案07-20
科學教案(經典)08-06
[精選]科學教案08-06